,潮汐效应明显的地铁站、学校出入口等区域遭“”占道,带来安全风险隐患。如今,《广州市电瓶车管理规定》(下称《规定》)实施已一个半月,情况是否有所好转?
南都记者兵分多路走访市内10个地铁站和16所学校。地铁方面,有过半站点外“”侵占人行道、盲道、机动车道甚至公交站台,也有部分站点通过投入人力管理,使得停放秩序相对较好;学校方面,以越秀、海珠、荔湾老三区为代表的广州老城区内,“无位可停”让校门通拥堵。
2月11日,广州市交通局在回复南都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正牵头修订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,目前已成初稿并正在征求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意见。
本次调研中,南都记者走访了燕岗、滘口、嘉禾望岗、同和、人和、番禺广场、大石、洛溪、南浦、三元里等10个地铁站。10个地铁站都划设有临停车位,但供给不足,不足以满足需求,成为乱停乱放的主要根源。
10个地铁站中,人行道、盲道、机动车道、公交站台等被不同程度侵占。其中,7处人行通道被占,5处盲道被占,5处机动车道被占,2处公交站台被占。
滘口地铁站是地铁5号线的始终站,同时邻近滘口客运站和广佛路口(滘口客运站)公交站,人流量巨大,电瓶车停车需求高。
晚上6点,记者来到滘口地铁站。出站后走过天桥,进入芳村大道西路,人行道两侧约500米开外,一路上均停满了电动自行车。
这里有不少不规范的现象,例如车辆从人行道摆至了斑马线上。虽然车辆挨着人行道铁栅栏停放,已经尽量少地占用人行道,但是盲道却“丝毫没有悬念”地被侵占。
而在同和地铁站,A出入口外是金铂广场,商圈周边车流人流涌动。电瓶车停放相当混乱,从金铂广场往马路看去,至少停着6排电动车,依次从人行道里侧排到机动车道上,分别侵占了人行道、盲道、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。
与滘口地铁站外不同,在同和地铁站A出入口,电瓶车甚至直接停在了站台前方的马路上,阻拦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空间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公交车到站后,站台上的乘客不得不在一整排的电动车中寻找空隙,侧身而过。
“老百姓有使用电瓶车出行的需求,但人流密集的区域停车空间存在限制,此问题有些无解,只能相互理解。”正在等公交车的方先生对此颇感无奈。
本就供不应求的临停车位,因为“僵尸车”长期占位更为紧张。在燕岗地铁站B出入口的临停车位上,有已经生锈的车架、倒地重叠的电瓶车和自行车。这俨然是长期占用临停车位、无人认领的“僵尸车”。
一位在地铁站值守临停车场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说,“僵尸车”以自行车居多,当电瓶车的电瓶被偷,或被挪动位置导致寻找不见时,容易成为被抛弃的“僵尸车”。
不过,并非所有的地铁站空间资源都紧张,部分地铁站划设了足够的临停车位。在嘉禾望岗D出入口马路对面,有一大片空地用于停放电瓶车。现场还剩一半的空间可供停放,显得有些空荡。值班工作人员和记者说,此处空地专门用于免费停放电瓶车,空间足够,一直停不满。
记者发现,即使嘉禾望岗地铁站外的停车场提供了足够的临停车位,也无法完全杜绝乱停乱放。停车场之外,更加靠近地铁站出入口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空间显然更“受欢迎”,停满了电瓶车,压缩着行人的空间,也让电瓶车不得不行驶在机动车道上。
记者还发现,一个在临停车位充足前提下的明显现象——距离地铁站出入口,近的停满了车,远的停不满,不远不近乱停车。从番禺广场站C出入口出来,邻近地铁站的地段整整齐齐、满满当当地停了4排电瓶车,再往前走约200米,划设的临停车位停满车后,车位外也被挤满,将车位里的车辆堵住。而在更远处的约400米开外,临停车位出现空置。
现场,黄先生的车便是堵在临停车位里面。他和记者说,根据他的经验,早上7点半后,近地铁站的地段一般无位可停。他会主动选择将车停在中段地方。至于停放在临停车位外的车辆,他表示,大家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更远处行驶过来找位置,假如没有位置一般也不会返回,而是在不影响行人的情况下,选择停放在临停车位外,即使这样会堵住里面的车。
不过,南都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部分地铁站外,管理单位或安排专人现场值守引导规范停放,或以物理隔离保障行人空间,而这些举措也使得秩序有所好转。
从现场情况去看,张贴停车指引的收效甚微,专人值守则效果明显。记者在燕岗地铁站B出入口看到,无论是“严管路段”的标牌,还是标注禁停区域的告示都基本效果不大,禁停区域依然停满了车。
而安排工作人员管理停放,虽然耗费人力,却或是目前最能见效的办法。记者在洛溪、人和地铁站均发现有工作人员现场维护停车秩序,这些地铁站口明显秩序较好,车辆整齐地停放在临停区域。
人和地铁站外,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和记者说,挪车并非易事,她经常不得不将上了锁的车抬离地面,架着挪动。“体积大的车尽量不动,往旁边加塞,一般都需要两人抬一辆。”据其统计,平均一天挪动的车辆超过40辆。她向记者展示了已磨出洞的手套和有长茧痕迹的手掌。她表示,这都是在搬运电瓶车的过程中形成的。
物理隔离也是一个奏效的办法,可以保障行人的空间,应对乱停乱放的局面。比如,同和地铁站A出入口有铁栅栏隔离出了人行通道,使得行人空间还是得到了一定保障。人和地铁站C2出入口也同样如此,地桩的设置杜绝了电瓶车的停放。住在附近的居民和记者说,他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物理隔离设施还是有成效的。
记者还在三元里地铁站外的人行道上看到,电瓶车整齐地停放在划线的临停区域内。现场前来取车的市民和记者说,在此处乱停乱放的车辆将会被清走。此外,这里的电瓶车之所以能规矩地停放,与人行道上密集的充电桩不无关系。停放的同时解决充电问题,充电桩起到了引导停放的作用。
越秀区烟墩路是一条自东向西单行的主干道,串联着烟墩路幼儿园、培正中学、东山培正小学、广州市第七中学,其中不乏百年名校。这里路网容量小,教学场所密集,交通较为不便。
东山培正小学对面、广州市第七中学东侧的人行道上,长期挤满自行车和电瓶车,原本较宽的人行道仅能容一人通行。临近下午放学时段,等待学生的家长们基本选择将电瓶车停在周边的人行道、十字路夹角,甚至主道边、斑马线两端,这一些地方大部分未规划停车区,车辆却满满当当。此时,公交车、私家车和行人往来不断,令整条道路变得拥堵。
“我们也想把车停好,但马路空间太窄,哪里还有地方停车?”部分家长向南都记者表示,高峰期拥堵特别明显,他们感到无奈,又已习惯了这种不便。家长米女士在此接送孩子已有大半年,她感慨称:“以往禁止停车的区域,如今也有乱停乱放。”
广州“袖珍”的老城区,累计面积不足总面积的3%,却聚集了全市主要的重点中小学。上下学期间,大量接送车辆占用校园周边道路停车,加剧了早晚通勤高峰的交通拥堵。与东山培正小学类似,不少学校校门紧邻主干道,基本无多余空间容纳停车,拥堵必然存在。例如越秀区的铁一小学、豪贤路小学、铁一中学,海珠区的昌岗中路小学、昌岗东路小学等均如此。面对这些狭窄的通学道路,想要开辟专门的停车区域,确实存在一定难度,不少家长也直言“无解”。
不过,尽管老城区的公共空间资源不足,校门口停车也并非完全“一位难求”。南都记者走访发现,部分学校门口较为开阔,周围也规划有少数的停车区,却仍陷入拥堵的窘境。
在越秀区的五羊小学,校门两侧规划了两三百米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,当中包含电瓶车充电区。1月8日下午,五羊小学开始分年级放学,部分家长就近将电瓶车停在校门花圃边,占据了本不宽裕的人行道。
“这条路日常的人流、车流量就比较大,人行道上长年停着许多电瓶车,上下学期间,家长们的车几乎把车位填满。”来接孙子的居民李阿姨告诉南都记者。
同样位于越秀区的海珠中路小学坐落于一条商业街边,这条百米长的商业街设有非机动车停车区,也划有非机动车车道。然而还未临近放学,这片停车区域已被电瓶车、三轮车、共享自行车等车辆停满。
不少家长表示,校门口的道路“车满为患”,并不完全归咎于骑电动车接送孩子的家长。李阿姨认为,校门口附近的公共空间可免费停车,因此常年停放着周边小区及商铺的电瓶车,且无专门部门管理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占据了出行空间。家长黎女士进一步指出,校门口长期有机动车违停,令道路变得更狭窄,上下学高峰期自然更加拥堵。
为解决校门口停放乱象带来的系列隐患,已有街道想办法解决,形成了个性化的方案。
记者也看到,上下学时段,校门口基本可见一至多名警员在维持通行秩序。铁一小学附近的商铺老板表示,有时会看到居委会派志愿者来协助管理,交通相较过去已有改善。在白云区三元里小学,大多数家长都会自觉将车停入规划区。“三元里村有安排专人管理,对于长时间占据人行道上且车主不在的电瓶车,他们会将车辆搬移到附近指定区域”,家长龙先生告诉南都记者。
此外,去年9月以前,白云区黄石街的方圆小学也长期面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抢道,大量接送车辆扎堆导致校门交通拥堵的难题。最终,他们治本的突破点,在于街道开始改变道路的车道设置、违规停车场撤离等问题。
据了解,黄石街道组织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、白云交警二大队以及白云区道路安全办公室探讨解决方案,取缔了方圆小学门口路段一处长期存在、但缺少行政审批手续的临时停车场,并在相关沿线路段增设机非分隔栏,恢复非机动车道,设立家长接送临时等候区,安排专人管理维护秩序,有效缓解交通压力。
为补充临时停车场撤场后留下的近百个停车位空缺,黄石街道又协调方圆小学周边商业停车场进行拓宽,并联动附近的云城街道,在其辖区内增设商业停车场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满足周边居民及商铺的停车需求。如今,学校门口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不再抢道,高峰期交通也井然有序。
实际上,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,除了现场管理的各种措施,政府部门有明确的目的性地研究制定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,或将是今后解决电瓶车乱停乱放的关键。2017年,当共享自行车占道问题成为城市热议焦点之后,广州市就曾发布《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》,为后续的共享单车停放治理打下了基础。
而本次《规定》第三十五条对电瓶车的停放也作出明确规定,“电瓶车应当在临时停放区内规范停放,不得在临时停放区外的道路停放”,同时明确了市交通运输部门制定停放区技术导则,以及区人民政府划设、调整临时停放区,引导驾驶人有序停放的分工职责。
2月11日,广州市交通局在回复南都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正牵头修订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,目前已成初稿并正在征求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意见,后续将结合相关意见逐步优化完善后印发实施。
广州市政协委员、北京大成(广州)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继承:增加停车空间 避免管理“空白”
广州市政协委员、北京大成(广州)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继承在接受南都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电瓶车乱停车、占道堵塞通道的现象有多方面原因,包括保有量与日俱增、停车配套设施不足、管理和执法难度大、市民规范意识尚不足、城市规划仍滞后等问题。
例如,在管理方面,地铁站周边的停车管理需地铁部门、属地街道、城管等部门共同协作,但真实的操作中常常出现管理空白,这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,形成合力;在规划方面,早期的城市规划没有充分预见到电瓶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导致现有道路和停车设施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。
刘继承认为,解决地铁站出入口电瓶车停放太多堵塞通道的问题,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,包括优化停车设施、加强执法管理、引导市民规范停车、加强宣传教育等。要增加地铁站周边的停车区域,包括利用空地、广场、桥下空间等设置电瓶车停放区;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设置多层停车架,增加停车容量;引导市民将电瓶车停放在稍远但方便的停车区域。
此外,各街道和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,每天多次巡查地铁站出入口,及时清洗整理乱停放的电瓶车;街道联合交警、派出所、城管等部门,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,对乱停放的电瓶车进行拖移和处罚。
刘继承还建议,运用技术方法解决地铁站周边的停车难题,包括在停车区域安装智能停车设备,如地磁感应、摄像头等,实时监测停车情况,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理乱停放行为;开发手机应用,方便市民查找附近的停车区域,引导市民规范停车;在地铁站出入口设置电子围栏,限制电瓶车进入禁停区域,一旦电瓶车进入禁停区域,系统自动发出警告。
刘继承和记者说,目前广州已有一些街道先行先试,通过增加停车空间、加大执法力度、引入志愿者力量等方式,某些特定的程度缓解了地铁站周边的停车乱象。
电动自行车的治理难题并非广州一城独有。截至2024年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、苏州等非流动人口超千万城市的电瓶车保有量都超过了500万辆,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难题。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交通研究所主任王雪看来,电瓶车问题已远不只是交通问题本身,而已跃升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综合治理问题。
“多年来,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交通专家,包括政府部门都在讨论研究电瓶车的处理方法。”王雪认为,之所以多年难解,正是因为电瓶车已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问题,没有一个技术上的方案能像吃一剂猛药一样“药到病除”。
从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出发,王雪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达成共识。“在超大城市,电瓶车所带来的治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稀缺资源分配的利益博弈问题。”王雪解释道,每一个人在城市里的身份是多重的,既是行人,也或多或少驾驶乘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。是人行空间让一些,还是机动车道让一些,分别让多少,这需要各方协商。
“只要全社会形成共识,治理的政策实施便没那么大的压力。”王雪认为,这也是媒体参与报道的意义,有助于共识的形成。她还提到,当前网络上市民对电瓶车的乱象发表了诸多意见建议,不乏带有情绪的声音。她认为,这至少表明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,以及表达渠道的畅通性。若能得到回应,将有利于全社会共识的形成,政府部门大可客观平和地看待。
作为交通领域的研究专家,王雪长期关注电瓶车治理问题,也是电瓶车的使用者。她提出,应像管理汽车一样管理电瓶车,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停放空间不均衡问题,有助于规范秩序的形成。例如,商事主体可先行在自有空间探索停车收费模式,既让电瓶车使用者在享用城市空间时像汽车一样付出对应成本,也让权属方在提供停车空间和管理服务时“有利可图”。
王雪表示,五年前她便提出了这一建议,但落地存在困难。“归根结底,还是回到前言,电瓶车的管理不只是技术问题,更是社会综合治理问题,一定要通过协商、妥协,找到一个平衡点,形成共识。”